自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毛主席收到的国际礼物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意义深远,它们就像是新中国外交历程上的一个个实物记号。有的礼物贵重得没法用钱来衡量,有的虽然东西不大但情谊深重。它们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各个国家的民俗特色和艺术风采,每一件都记录着新中国外交的点点滴滴和辉煌成就。
50年代那会儿,咱们跟苏联、朝鲜这些国家走得特别近,关系很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刚向世界表明想要建交的意愿,到了10月3号,苏联就马上给出了热烈的反应,第一个站出来承认新中国,还说要立马建立外交关系。没隔几天,苏联的大使就到新中国来上任了。紧接着,他们还热情邀请毛泽东去访问。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首次走出国门进行访问。这次访问表面上是为了给斯大林庆祝70大寿,但实际上是想跟苏联联手搞个“既体面又实惠的合作”。到了12月21号那天,毛泽东参加了苏共中央在莫斯科大剧院为斯大林70岁生日举办的隆重庆典。他在会上发表的讲话,让到场的各国共产党高层代表团反响热烈。
1950年1月20号,周恩来总理抵达了莫斯科。经过好几轮的商量,两边都同意要签《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了2月14日,毛泽东也去苏联访问了,就在克里姆林宫,中苏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给签了。这就是毛泽东讲的那个“既中看又中用”的东西。这次访问,最大的收获就是这个条约的签订,让刚成立没多久的新中国得到了苏联的大力帮忙。
在莫斯科举办的斯大林70大寿庆典宴会上,毛泽东和斯大林同框亮相。
新中国领导人首次出国访问时,高兴地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个斯大林故居的建筑模型,但这可不是普通的模型,它是用塑料做的。因为斯大林是国际共产主义的领袖,所以这份礼物就特别有意义,很有纪念价值。你可能不知道,那时候塑料这东西刚被发明出来没多久,非常稀少,也很贵重,用塑料做的礼物,那价格肯定不低,真的是非常珍贵。
那天晚上,中国在莫斯科的米特勒保尔大酒店,就是靠近克里姆林宫那儿,以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名义办了个大型聚会。斯大林这次很特别,带着苏共政治局的领导们都来了。聚会上的中苏官员特别多,加起来有五百多人,宴会厅里挤得满满当当的。晚宴上的主打菜是中国的传统火锅。斯大林和毛泽东面前摆的火锅还是专门为他们准备的特别款。
这个火锅是中国特意为了斯大林的生日,从国内精心挑选带来的礼物。宴会还没开始的时候,苏联的安全人员就先把火锅拿去检查了,结果他们发现原本紫铜色的火锅,竟然变成了银闪闪的样子。苏联那边解释说,是担心铜可能有毒,所以就特意给镀了一层锡。斯大林看起来对吃火锅不太在行。吃饭的时候,他直接把生的冬笋片放进了嘴里,还连声说“好吃,好吃!”毛泽东见状,夹起一片笋,在火锅里涮了涮,然后吃了下去,他笑着说:“这样吃,味道才会更好呢。”斯大林照着毛泽东的方法试了试,点头称赞:“确实不错,中国菜真是名不虚传啊!”
这次访问带的礼物相当有特色。由于是祝寿的场合,所以“寿礼”肯定是少不了的。这些作为国礼送出的东西,在现代外交史上估计很少见。去苏联之前,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进行了周密的准备。为了给斯大林挑选寿礼,12月1日,毛泽东亲自给中共山东分局发电报,清楚指示:“斯大林同志12月21日就要过七十大寿了,中央打算送山东的大黄芽白菜、大萝卜、大葱、大梨子(就是莱阳梨)作为寿礼。”每种都是5000斤,总共2万斤,中央还特意派飞机去济南接运,还特别强调“得挑最好的”。寿礼里的农产品,除了苏联稀缺的那些蔬菜和水果(比如河北的鸭梨、雪梨,北京的绿皮红心圆萝卜,江西的小金橘等),还准备了浙江的龙井茶、安徽的祁门红茶、江西的冬笋等等。另外,还带了江西景德镇的精美瓷器,湖南湘绣绣制的斯大林像,福建的漆器工艺品,杭州的丝绸纺织品和刺绣屏风,还有贵州茅台酒,上海的名牌香烟、牙雕艺术品,以及紫铜火锅、12双象牙筷子等好物。
这次去莫斯科给斯大林庆祝生日,毛泽东带的贺礼,是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是以这三个组织的名义献上的。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啥都得从头开始,政府手头紧,拿不出啥特别高大上的东西当国礼,但这礼物里头,可满满当当装着我们国家领导人的真心实意。
这次毛泽东出访,因为跟去的人太少,所以没有专门的礼仪人员跟着。要是非得讲讲这次访问的礼仪安排,那就得说说周总理了,他一直在盯着这事儿。周总理不光负责把主席送出去、接回来,还亲手准备礼物,包括给斯大林的寿礼和给苏联其他头头脑脑的礼品,都是他一手操办的。
外交事儿真是一茬接一茬,没完没了。刚从苏联访问顺利回来没多久,也就一年光景,毛泽东就开始为抗美援朝这事儿费尽心思琢磨安排了。那时候,“美帝国主义和他们的小跟班”嚣张得很,简直想把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给灭了。毛主席看得远,想得深,自己动手设计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瓷盘外交”。
抗美援朝战争打得火热,进入了特别艰难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主席在北京时刻盯着朝鲜战场,亲自指挥。那时候,国内正热火朝天地支援抗美援朝,就在这时,毛泽东主席又巧妙策划了一场“瓷盘外交”。
1951年夏天刚开始那会儿,中央办公厅听了毛主席的想法,就让江西省委去制作一批“水浒故事”图案的瓷盘,打算当国礼送给斯大林。制作要求可高了,得是那种顶级的、专门定制的,还得特别好看,得把咱们中国的民族风情都展现出来。
江西省委很快派人到了景德镇,打算用明朝和清朝皇家御用的窑,就是后来改名叫建国瓷厂的那个地方做的瓷器,再请上国内的瓷器高手,一起商量、设计、烧制一套“水浒故事瓷盘”。他们按照水浒传里108将的故事,设计了108个故事连贯的瓷盘。为了让毛泽东主席送给斯大林的这套瓷盘更有意义,中央办公厅还加了江西省委写的一首七律序诗盘,还有墉生写的“替天行道”楷书跋尾盘,一共110个盘子成一套,每个盘子上都写着“中共江西省委赠”。
建国瓷厂的全体员工被中苏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他们拼尽全力,对瓷泥和釉料进行精心挑选和处理。彩绘大师们费尽心思设计图案,每个细节都追求极致完美,最终成功制作了三套“水浒故事”瓷盘。出炉后,他们精心挑选出一套,专门安排人员送往北京。毛主席看到后非常满意,决定将这套瓷盘作为国家礼品,以江西省委的名义赠送给斯大林。
毛泽东给斯大林送了一套“水浒故事瓷盘”,总共有110只盘子。这套盘子里头,有个盘子刻着七律序诗,还有个盘子用楷书写着“替天行道”,是墉生题的跋尾。两套盘子加起来,就是这套完整的礼物了。
斯大林对那套“水浒故事瓷盘”真是爱不释手,他心里也明白,毛主席是希望他这个老大哥能像梁山好汉那样,去“行侠仗义”。
就这样,斯大林和他的苏联给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一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打仗那会儿,斯大林就让苏联空军和高炮部队直接上阵,给了志愿军很大的助力。后来,他还专门给志愿军培训空军,并且派顾问团去帮咱们年轻的中国空军打仗。看到志愿军武器装备不行,都是老掉牙的东西,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就出手了,给志愿军提供了整整40个陆军师的装备,还有大堆的运输车和军用物资。更厉害的是,他们还把那个让“联合国军”吓得要命的“卡秋莎”火箭炮给了咱们的炮兵。苏联的这些帮助,对抗美援朝的胜利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
时间过得飞快,就像流水一样溜走。七十多年眨眼就过去了,但那时候精心打造、代表中国制瓷顶尖水平的110件“水浒瓷盘”,在开国领导人的“瓷盘外交”里可是立了大功。斯大林去世后,这110件“水浒瓷盘”就成了中苏友谊的标志,被苏联国家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永远收藏了起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湖南的一个代表团去了瓷都景德镇,在轻工部陶瓷研究所里见到了剩下的两套“水浒瓷盘”。因为特别敬佩毛主席的“瓷盘外交”,又实在太喜欢这套极其难得的瓷盘,湖南的一位企业家就花了大价钱买了一套收藏起来。到现在,这成了国内唯一一套完整的。这套漂亮到极点的珍贵瓷盘,把毛主席高超的外交手段展现得淋漓尽致。
1953年7月27号,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多,最后以《朝鲜停战协议》的签署宣告结束。在那场共同对抗敌人的战斗中,中国和朝鲜两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情谊是用鲜血换来的。到了同年的11月份,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来访,他带来的礼物里,有个长方形的螺钿木胎漆盒特别抢眼。这漆盒的盖子上,用螺贝片拼出了四个大字“万寿无疆”,是朝鲜文。这是平壤全市的老百姓,特意为毛泽东主席60大寿准备的礼物。这漆盒是平壤的艺术家用心制作的。螺钿漆器手艺,在中朝两国都很有名,历史悠久。漆盒是长方形的,底边稍微宽点,脚矮矮的,盖子有点鼓起,底色是黑色,看起来又亮又滑。上面的图案是对称的几何图形,四周用螺钿镶了一圈精致的花纹,像藤蔓一样,显示出朝鲜艺人的手艺真是高超,也表达了朝鲜人民的美好祝福。而且,这漆盒本身也像是在说,中朝两国的关系,就像这漆器一样,紧紧粘在一起,分不开。
1953年的时候,朝鲜平壤的老百姓为了给毛泽东庆祝60大寿,特意送了他一个漆盒子作为礼物。
新中国外交真是精彩纷呈。1954年9月,新上任的苏联共产党头儿赫鲁晓夫,他作为嘉宾来参加咱们新中国成立五周年的大庆典,顺道访问了中国,这可是苏联大老板头一回亲自来咱这儿。赫鲁晓夫为了给咱中共中央的老大毛泽东留点好印象,特意挑了一套“金镶宝石首饰加孔雀石首饰盒”的豪华礼盒。那个孔雀石首饰盒,个头可不小,长35.2厘米,宽20.5厘米,高17厘米,整个都是用一块孔雀石雕出来的。这么大的孔雀石,颜色又亮,纹理又细,真的是少见得很。孔雀石这东西,在西方可是宝贝,代表着好运,一般都是送给家里人或者最铁的哥们儿。虽说后来5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开始变得不太对付,但从这礼物就能瞧出来,那时候咱们两家关系铁得很。这礼物啊,就是那时候中苏友好的一个活生生的证明。
60年代那会儿,咱们跟亚非拉好多国家都走得挺近,交往挺频繁的。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半段,中苏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最后彻底闹掰了,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也散了。那时候的中国,刚好挺过了连续3年的大灾荒。苏联不光撤走了专家,还断了咱们的援助,再加上美国带着西方国家一起给我们使绊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就开始想办法多交朋友,努力和那些已经独立了的亚非拉国家搞好关系。
1961年2月的时候,缅甸的总理吴努给毛泽东送了一件特别漂亮的凤首箜篌。这箜篌可不小,长度有87厘米,高度达到了91.5厘米。凤首箜篌啊,是缅甸那边很古老的一种乐器,好多年前就传到了咱们中国。你看敦煌千佛洞的那些壁画,上面就画有凤首一弦琴,有个天女抱着弹呢,就是那个样子。这些年,缅甸的文艺团体来咱们这儿访问演出,也经常带上这凤首箜篌,这古老的乐器啊,一直都在传承着。这件箜篌啊,做得可精细了,它是在优质的木头上面,涂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金漆。那琴盘就像个小船一样,弯弯的琴首看起来就像孔雀的脖子,特别优雅。琴首上面还张着14条琴弦,就像是风帆鼓满了风一样。演奏的人用指尖轻轻一弹,就能弹出像梦一样美妙的琴声。这乐器啊,样子好看,颜色也华丽,手艺更是一流。作为礼物送给毛泽东,既显示了缅甸艺人的手艺有多高超,也代表了中缅之间的深厚友谊。
1965年10月份,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来中国访问,给毛泽东送了个木雕蛇纹边的镜子,镜子直径有58.37厘米。这镜框是用上好的红木做的,里面刷了红漆,外面还雕了图案。图案分三层:最里面的是绳子样的花纹,中间是云朵样的,最外面则是蛇形花纹。镜子左边是两条蛇头缠在一起,右边则是云朵图案交汇。整个镜框都刷了金黄色的漆,看起来特别庄重华丽。这镜子的样式和做工,很有柬埔寨王室的特色。除此之外,亲王还给毛泽东送了个铜做的人形铃铛,高15.5厘米,直径4.1厘米。这个工艺品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是跳舞的演员,戴着高帽子,穿着王宫里的舞衣,一只脚站着,另一只脚抬起来,摆着姿势。下面是铜铃,铃口有点往里收,肚子深,底部也往里收,像喇叭一样,平平的底。整个工艺品既好看又精细。
◆1965年10月份,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给毛泽东送了个镜子,镜框上雕着蛇纹。
◆另外还会送一个铜做的人形铃铛。
1965年的时候,泰国共产党中央给毛主席送了一套银做的烟具。这套烟具有烟盒和烟灰缸两样东西。烟盒大概有9.8厘米高,7.3厘米宽;烟灰缸呢,是4.8厘米高,5.8厘米宽。它们都是用银子做的,外面还涂了一层深蓝色的漆。烟盒的样子就是泰国那边常见的那种直筒型的,盒子上还画了龙舟的图案。烟灰缸是圆口的,肚子扁扁的,口边上设计了三个放烟的地方,外侧也画了龙舟的图,底部平平的,还有三只像楔子一样的腿支撑着。这套烟具整体做得非常好,既好看又实用。
1966年,尼泊尔的王储比兰德拉来中国访问,他给毛泽东送了个超赞的礼物——一个金佛龛。这佛龛挺大,高61厘米,宽38厘米。在尼泊尔啊,寺庙比房子还多,佛像比人都多。所以,送这个佛龛给毛主席,真是再合适不过了,特别有尼泊尔的风味。佛龛的样子也挺特别,上面是圆圆的顶,遮檐还往外伸。身子是方方正正的,里面是用木头做的,还涂成了朱红色。底座是个倒梯形,底边有棱,平平的。整个佛龛都是用金丝掐出来的图案,什么凤尾状、双瓣状、心状的都有,还有红、蓝两种宝石嵌在里面,有正倒的“品”字形、圆形这些样式,上下左右都对称得刚刚好。这工艺品做得真是太精细了,一看就特别贵气。它不光是个佛教用品,还能看出尼泊尔传统文化的味道。
70年代那会儿,咱们跟美国和日本的关系有了大进展,外交的路子一下子就宽多了。
要说亮点,那肯定是中美外交上的那些事儿,特别是互赠的国礼,真是挺有意思,满满的都是深意,让人想了好久都忘不了。
1972年2月21日那天,北京成了全球的中心。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热烈欢迎美国首位到访但两国尚未建交的总统尼克松。到了下午2点40分,在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里,毛主席跟尼克松总统见了面。他们俩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握手的时间长得远超一般礼节。这一刻,中美两国长期以来的隔阂,就像被温暖的阳光融化了一样,开始慢慢消失。
按照国际交往的老规矩,两位国家领导人一开始就先互赠了礼物。想当年,尼克松总统来中国访问,还发表了《上海公报》,这事儿就说明中美两国的关系开始走上正轨了。而这些互赠的礼物,就成了那段重要历史时刻的真实留念。
尼克松来到中国,这可是新中国外交上的一件超级大新闻,也是国际局势里的一次大变动,带来的影响可大了去了。
尼克松对这次访问特别上心,他不仅让安全特别助手基辛格博士和先遣团队来中国商量访问的事情,还亲自对访问的各个环节做了周到的规划。出发前,他和夫人读了很多讲中国的书,还学着用筷子,甚至专门去学了中文。他还特地交代秘书,得挑个好的礼物送给毛泽东主席。为了给毛泽东挑个满意的礼物,尼克松可真是费了不少劲。有人建议送飞机,有人建议送汽车……挑来挑去,尼克松最终决定送一个大型烧瓷天鹅艺术品作为国礼。天鹅在美国人眼里是吉祥、朴实的象征,传说它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好运。这个礼物是美国新泽西州波姆陶瓷艺术中心烧制的,艺术中心的创始人爱德华·马歇尔·波姆先生是个有名的生物学家,也是鸟禽硬瓷烧制的大师。这个瓷天鹅是他晚年最后的作品,可惜他没看到成品就去世了,后来别的艺术家花了两年时间才完成。这代表了美国人民想和中国人民和平共处的愿望。这个艺术品一共做了两件,一件在纽约国家博物馆,另一件就选了送给毛主席。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给毛泽东送了一份礼物,是瓷做的天鹅雕像。
尼克松到达北京那天,晚上6点半的时候,人民大会堂的北京厅里头,咱们搞了个互换礼物的活动。两边送的礼物都摆在厅里两边,两张长桌子上铺着绿台布,桌子上还放着印着国徽的、中英文对照的礼物单子。咱们这边送出去的东西有:一个白玉做的、扇梁上雕着花纹的油瓶,一套双面苏州刺绣的大屏风,还有一套玻璃纱上手绣的台布。美国那边呢,他们总统坐“空军一号”专机带来的,是个瓷做的大天鹅。
为了欢迎这份特别的礼物,周总理专门在人民大会堂的北京厅办了个仪式,替毛主席收下了这份心意。这事儿在外交场合里可是头一遭。那会儿,周总理先给尼克松总统和他夫人送上了咱们中国的礼物,外交部的韩叙司长还讲解了礼物的来历和特色。接着,尼克松总统特别高兴,亲自给周总理介绍他们美国的国礼——那个瓷塑的大天鹅。他说了这大天鹅是怎么做出来的,做它的人有啥故事,还有这礼物里包含的深情厚谊。这礼物啊,是一对大白天鹅带着三只小天鹅,看着就像个和美欢乐的一家子。天鹅爸爸翅膀张开好像要飞起来,天鹅妈妈低头摸着小天鹅,三只小的就在爸妈旁边开心地玩。天鹅的羽毛看得清清楚楚,湖水波光粼粼,水草绿得发亮,就连草上趴着的瓢虫都跟真的一样。
尼克松跟周总理讲,这个瓷塑的名字叫“和平鸟”,天鹅这种动物啊,美国人和全世界的人都很喜欢,它代表着大家对和平、友好的期望,希望它能给中美两国的关系带来好的发展兆头。
那时候,中美两边的朋友们都给出了热烈的拍手叫好。
周总理替毛主席和中国政府表达了深深的感激,并说要妥善保管这件宝贝,以后找机会给大家展览。按照周总理的安排,外交部礼宾司就把那个瓷塑的大天鹅,在人民大会堂的接待厅展了两周。没想到大家太喜欢了,一直喊着要多展几天,于是就又多展了一段时间。不过,因为接待厅老占着用,对外事活动有点影响,所以后来大天鹅就被挪到故宫博物馆放了一阵子。现在啊,这个瓷塑大天鹅在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里,那可是他们的宝贝疙瘩。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有个爱抽烟的习惯。所以,尼克松总统挑了个挺特别、做工精细的纯银烟盒,上面还雕着美国老鹰,当作礼物送给他。送这种贴心到个人小爱好的国礼,真的显示了送礼人的聪明和情谊深重。
这次聊天时,尼克松总统顺手就把他带来的《珊瑚盆景》当作国礼,赠给了毛泽东主席。
这个《珊瑚盆景》实在太好看了,让人一眼就注意到,直呼神奇。在一堆白色的珊瑚里头,几根绿色的海草随着水流慢慢摆动,海草上头,有条大鱼在慢悠悠地游来游去。还有5条小鱼儿,在那儿你追我赶,玩得可开心了,真是把海底世界的热闹劲儿都给展现出来了。这个作品把海底生物的生活环境跟习性抓得挺准,做出来的生物就跟真的一样,颜色也是一块深一块浅,看得人就像自己到了海底一样。这个礼物啊,可是50年前中美关系开始新篇章的见证呢。
◆尼克松赠予毛泽东一件《珊瑚盆景》礼品。
后来尼克松总统在他的自传里说了这么一句:“咱俩手一碰,一个旧时代就过去了,新时代紧跟着来了。”这事儿吧,你瞅瞅那边“漂”过来的那条活灵活现的“大嘴鱼”,就全明白了。
这个看起来跟真珊瑚一模一样的《珊瑚盆景》,其实是硬瓷烧出来的。它是由已经去世的美国超级有名的现代烧瓷艺术大师爱德华·马歇尔·波姆制作的,价格高到无法估量。
尼克松总统头一回来中国访问,给咱们中国带来的礼物可真够分量。里头最有意思的是,他附了一张“礼物单子”,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在台湾海峡那边平潭岛附近海底,有艘叫“阿波丸”的日本战船沉了,船上载着好多宝贝,像宝石、钱、艺术品、金属啥的,连沉船的具体位置都给标上了。这船啊,二战时被美军打沉的,装的都是日本抢来的东西。除了这些,尼克松还给毛泽东送了几样别的东西,比如水晶玻璃做的花瓶、他自己的名片,还有个高脚杯。那个天鹅样式的瓷器和水晶花瓶,没多久就被送到国家仓库里了。但毛泽东对那个高脚杯特别喜欢,一直留在身边用着呢。
礼尚往来,这是咱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直传承的美好品德和行事准则。为了表示回礼,毛泽东二话不说,大手一挥,就写了三幅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送给尼克松。这三幅字分别是“老叟坐凳”、“嫦娥奔月”和“走马看花”,每幅就四个字,而且意思各不相干。这些字既幽默风趣、简单直接,又满满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特别有画面感,让人回味无穷。
尼克松访华前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他特意挑了些毛泽东的经典诗词来读,想好好研究一番。可当他收到毛泽东送的那份特别礼物时,左瞧瞧右看看,还是一脸懵,完全不知道里面是啥意思。之后,毛泽东在武汉跟一些军队干部聊天时提到:尼克松没搞懂我写的东西。
关于这三幅条幅,大家伙儿有过不少猜测和解读,都想弄明白毛泽东为啥要给尼克松送这些条幅。有个叫R·特里尔的美国佬,他写过《毛泽东传》,对这三幅条幅有自己的看法:他说“老叟坐凳”里的老头儿指的是帝国主义,“嫦娥奔月”里的嫦娥是人造卫星的意思,“走马观花”就是说尼克松来中国这一趟走得急看得快。乍一听,特里尔的解释似乎还挺靠谱,但仔细琢磨琢磨,是不是把毛泽东想得太简单了点儿?感觉有点儿肤浅,没那么深刻。反过来,咱们国内也有人分析,说毛泽东给尼克松送这些条幅,其实是在暗示中美关系的以前、现在和以后。
中美两边的老大原本只打算聊15分钟,但可能是因为互相送礼物、看礼物的环节让气氛变得特别轻松愉快,结果这俩20多年没咋见过的领导人,聊着聊着,时间就直接飙到了一个多小时。全球那些盼着和平发展的小伙伴们,看到这一幕,心里头都乐开了花,觉得中美关系好转的曙光那是真真切切地照进来了。
这篇文章是《党史博采》的独家内容。咱们来聊聊这篇文章的核心意思。它没讲啥花哨的东西,就是实实在在的内容。跟原来的文章比起来,我尽量用了不一样的说法,但意思还是一样的。这篇文章里,都是关于党史的一些精选故事和知识点。它不是随便凑出来的,而是经过挑选和整理,专门为了给大家呈现党史的精彩部分。咱们平时听到的党史可能比较零散,但在这里,你能看到更系统、更有深度的内容。所以,如果你对党史感兴趣,或者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绝对值得一读。它用简单直白的方式,带你走进党史的世界,让你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那段历史。
没有得到允许的话,不能随便转发哦。
违法必罚
权益保护协助:河北冀能律师所
伯乐配资-配资门户平台-最好的证券公司-南宁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